工作五年花28万读MBA必修课,格图利奥基金会值不值?附真实“防坑”秘诀
来源:免联考国际mba 2025-05-11 14:23:24 分享
去年我辞掉外企主管岗位,掏出28万积蓄报名格图利奥·巴尔加斯基金会的MBA必修课时,所有亲戚都说我疯了。如今拿着结业证书和3个企业合作项目,我想用真实经历说说这个"天价课程"的真相。
课程最大的特色是"实战推演"。不像普通MBA照本宣科,我们每周要在模拟董事会里实操决策。记得第三周做的医疗器械收购案,5人小组为定价吵到凌晨两点,对了导师亮出真实案例数据时,我们才发现连财务报表都没看全。这种踩坑式教学让我半年就摸透了12种商业模型。
但有三类人千万别来:一是想要快速拿证的(课程淘汰率35%),二是期待老师手把手教的(70%时间要自主研究),三是预算吃紧的(除了28万学费,海外实训还要自费8-10万)。我同期有个做餐饮的学员,就因为临时凑不齐去巴西考察的6万费用,差点没能毕业。
现在回头看,这钱花得最值的是人脉资源。基金会把往期600多名学员按行业编成"智囊库",上个月我公司遇到股权纠纷,直接在群里找到做投行的15届学长,两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。这种持续十年的校友支持,是普通商学院给不了的。
说到避坑,建议特别注意两点:一是提前考取国际商务英语证书(BEC高级),全英文授课前三个月淘汰的学员80%卡在语言关;二是避开3月报名高峰,去年9月报名的同学比我们早批的少排队两个月。
格图利奥MBA必修课淘汰机制详解
必修课设置:分阶段“闯关”
格图利奥的MBA课程分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核心必修课。比如第一阶段主打商业基础理论,第二阶段侧重实战案例分析,第三阶段则是综合项目演练。每一门课的学分直接挂钩毕业资格,而且必须按顺序完成。说白了,如果前一阶段的必修课挂科,下一阶段连门都进不去,只能重修或退出。
课程设计的特点就是“紧凑”。每周至少3-4次高强度课堂讨论,外加小组作业和个人报告。老师不会手把手教,而是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。很多刚入学的学生吐槽:“感觉像被扔进水里学游泳。”
淘汰机制怎么操作?
格图利奥的淘汰规则很明确,主要看三点:成绩、出勤率、团队贡献。
1. 成绩门槛:单科分数低于70分(满分100)直接挂科,两次挂科自动退学。更“狠”的是,必修课没有补考,挂科只能等下一学年重新选课,但名额有限,先到先得。
2. 出勤率:缺课超过3次,这门课直接记零分。哪怕请假,也得提前交医院证明或紧急情况说明,而且一年内最多只能请两次假。
3. 团队贡献:小组作业中,如果被组员联名投诉“划水”,且老师核实属实,个人总分扣30%。这一点让很多“摸鱼党”瑟瑟发抖。
另外,学校还有个“末位预警”制度:每个阶段结束,总分排名后10%的学生会收到警告信,连续两次进“后10%”名单的,劝退处理。
为什么搞得这么严格?
和一位毕业的校友聊过,他说:“学校的目标不是淘汰人,而是逼你榨出所有潜力。”格图利奥的MBA招生时门槛就高,能进来的学生本身底子不差。但学校认为,只有经过高压训练,才能真正培养出能扛事儿的商业人才。
举个例子,必修课的案例大多来自真实企业困境,比如“如何在3个月内扭转一家亏损的子公司”。学生不仅要快速消化数据,还得在48小时内拿出可落地的方案。老师会直接扮演公司高管,当场挑刺:“这个预算怎么来的?和竞争对手比优势在哪?”答不上来?整个小组一起扣分。
学生怎么“活下来”?
根据在读生的经验,想顺利过关,关键做好三件事:
1. 别单打独斗:主动找靠谱的队友组队,提前分工。比如有人擅长数据分析,有人专攻PPT美化,有人负责演讲。
2. 抓住老师office hour:课后多找老师聊思路,哪怕方向错了,也能及时调整。一位学生说:“有次我熬夜写的报告被批得一文不值,但老师私下给了修改方向,对了拿了85分。”
3. 时间管理精确到小时:把作业、课堂、复习的时间列成表,比如周一晚上7-9点必须搞定小组会议,周三上午专门练演讲。
还有个“潜规则”:多向学长学姐取经。他们手里往往有往届的课件和得分要点,甚至知道某些老师的打分偏好。比如有的老师特别看重数据图表,有的则喜欢听创新点子。
亲情提示一句:格图利奥的淘汰机制虽然严,但绝不是故意为难人。它的逻辑很简单——把时间花在刀刃上,把本事练到骨子里。熬过去的人,大概率会承认:“那段时间,真的脱胎换骨。”
Copyright © 2025 国际MBA招生网 版权所有
辽ICP备2022001038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