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申洛桑大学MBA?这六个坑千万别踩
来源:免联考国际mba 2025-05-07 11:15:03 分享
洛桑大学的MBA项目这两年成了国内职场人的热门选择,但很多人在申请时吃了“信息差”的亏。今天咱们不聊虚的,直接上干货——我整理了去年被拒学员的真实案例,发现下面这六个细节最容易踩雷,尤其是第四条,连中介都容易忽略。
第一坑:以为雅思7分就稳了
学校官网写的是“建议雅思7.0”,但去年录取的学生中,商科背景的申请者平均分是7.5。更关键的是写作单项,有个学员总分7.5但写作6.0,直接被放进waiting list。招生官私下透露:“我们需要学生具备撰写英文商业报告的能力。”
第二坑:工作证明随便开
千万别拿“在职证明”糊弄!去年有位金融从业者提交了公司抬头的工作证明,却因为缺少具体岗位职责描述被拒。正确的做法是让HR用英文详细写明:管理过多少人的团队、主导过哪些项目、年度预算规模等量化信息。
第三坑:推荐信找错人
找公司董事长写推荐信不如找直属上司。招生委员会更看重“日常共事的人如何评价你”。有个成功案例是项目经理让客户方负责人写了推荐信,详细描述了他在跨国合作中解决冲突的具体事例,反而加分。
第四坑:忽视视频面试的着装
去年有30%的申请者倒在面试环节,不是因为英语差,而是败在细节。比如有人穿着休闲装参加视频面试,背景里还有晾衣架。建议穿纯色西装,提前测试灯光角度,最好在身后放个书架作背景。
第五坑:文书大谈人生理想
别写“我想通过MBA改变世界”这种空话。有个被录取的学员文书里详细计算过:”过去三年我帮公司优化供应链,节省的运输成本刚好等于MBA学费,这说明我有成本收益分析能力。“这种具体数据比情怀管用十倍。
第六坑:错过预审环节
很多人不知道洛桑提供免费材料预审服务。有位申请人把简历发给招生办后,对方建议补充“疫情期间带领团队远程转型”的经历,这一调整让他的申请成功率直接翻倍。这个隐形福利今年依然有效,截止日期是11月30日。
下篇预告
洛桑大学MBA毕业生真实就业去向调查
一、行业分布:金融和科技是主流,但不止于此
根据近三年的毕业生数据,超过40%的人进了金融和科技行业。比如有毕业生进了瑞士信贷、瑞银这类老牌投行,也有人去了谷歌、微软的欧洲分部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选择传统行业的人也不少。有个2021届的校友,毕业后跑去了一家百年巧克力企业做战略总监,他说:“MBA教的系统思维,用在快消品市场反而更直接。”
另外,创业比例占到了15%左右。洛桑本身创业氛围浓,不少人在读书期间就搭团队做项目,毕业后直接拿着学校提供的孵化资源开干。比如有个团队搞了个环保材料的B2B平台,现在年营收已经过千万欧元。
二、职位变化:从“干活的人”到“拍板的人”
大部分人读MBA是为了升职或者转管理岗。调查发现,毕业生入职后,超过60%的人职位头衔里带“Manager”“Director”这类关键词。举个典型例子:一位之前在制造业做工程师的哥们,读完MBA后跳槽到一家新能源公司,直接负责亚太区的业务拓展,手下管着三十多号人。
不过也有例外。有位姐姐反其道而行,她原本是某跨国公司市场总监,读完书反而降级去了一家初创公司当“联合创始人”。她说:“头衔不重要,关键是能不能实际操盘一个项目。”
三、薪资水平:涨是肯定的,但别期待“翻十倍”
大家最关心的钱的问题,这里直接上干货。毕业生起薪中位数在12万-15万瑞郎/年(约合人民币90万-110万),比入学前平均涨了30%-50%。不过要注意,薪资涨幅和行业关系很大。比如进咨询公司的,可能起薪就高;而选择非营利组织的,工资未必涨,但人家图的是资源和社会影响力。
有个典型案例:一位之前在日内瓦做酒店管理的毕业生,转行去了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做运营总监,薪资涨了40%,但他说最大的收获是公司给了股权,“万一上市了,可比工资划算多了”。
四、校友资源:隐形福利比想象中实在
洛桑的MBA校友网挺有意思,不搞虚头巴脑的“峰会”,而是实打实互相介绍机会。比如有个校友在苏黎世开了家供应链公司,直接在同届群里发招聘需求,一周内就招到了两个同学入职。还有人在LinkedIn上提到想接触某领域,第二天就有校友帮忙牵线客户。
这种“能直接用上”的关系,可能比学校排名更重要。一位2022年毕业的校友说:“有次见客户,对方老板是早十年的师兄,聊了五分钟就直接签了合作意向书。”
五、地域选择:瑞士不是唯一选项
虽然一半以上毕业生留在瑞士工作,但去其他国家的也不少。德国、法国、新加坡是热门选择,甚至有人去了尼日利亚搞基建项目。学校提供的全球实习机会挺关键——很多人通过实习期的表现,直接拿到了当地公司的offer。
比如有位同学在读书期间去新加坡实习,公司看他既能说英语又会德语,专门给他设了个欧洲市场对接的岗位,压根没公开招聘。
写在说一千,道一万
关于洛桑MBA的就业,网上传言很多,但真实情况就一句话:出路是自己折腾出来的。有人靠学校招牌进大厂,有人靠同学资源创业,也有人彻底转行从零开始。至于到底值不值,可能得看你要的不是“保证成功”,而是“更多可能性”。
(注:文中涉及的数据来自洛桑大学公开报告及校友匿名调研,案例均隐去个人信息。)
Copyright © 2025 国际MBA招生网 版权所有
辽ICP备2022001038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