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
当前位置: 免联考国际mba > mba院校库 > 国立台北理工大学mba > 报考常识

花28万读国立台北理工MBA?30岁普通上班族亲测值不值

来源:免联考国际mba 2025-05-22 11:27:22 分享

"拿着月薪1万2的工资卡,看到学费账单那刻手都在抖。"这是我三年前决定报考国立台北理工大学MBA时最真实的心理活动。作为没有家庭背景、没人脉资源的普通职场人,今天想掏心窝子和大家聊聊:这个级别的MBA到底值不值得普通人砸钱去读?

先泼盆冷水:别被网上那些"读MBA年薪翻3倍"的案例忽悠了。我们班32个同学里,确实有两位在半导体大厂做到总监的大佬,但更多的是像我这样的普通白领——30岁上下,年薪15-25万区间,想突破职业天花板又找不到方向。

课程设置倒是真材实料,周一到周五晚上加周末全天上课的模式,让不少白天要上班的同学直呼"比高三还累"。我亲眼见过做会计的妹子边喂奶边改小组作业,也见过程序员老哥在地铁上背管理学术语。要说值不值,得看三个硬指标:

1. 人脉质量:班上确实有几位业界大牛,但普通人想融入他们的圈子需要加倍努力。我通过帮某位前辈做市场调研,后来成功跳槽到他的团队,这种事需要主动出击

2. 知识转化:战略管理、财务分析这些课程在工作中马上能用到的不到30%,但培养的系统思维让我在竞聘主管时脱颖而出

3. 薪资回报:毕业时全班平均涨薪18%,但我见过最夸张的是做外贸的同学,靠校友资源拿下了千万订单

别忘了三类人谨慎报考:存款不足20万要贷款的、指望靠文凭直接升职的、工作强度已经996的。我们班有3个中途退学的,都是低估了时间成本。

现在回头看,那28万学费更像是张入场券。它不会让你立刻改头换面,但确实打开了新的可能性。就像我导师说的:"MBA不是雪中送炭,而是锦上添花。"下个月就要还完对了一期助学贷款了,要说后不后悔?至少现在带团队做决策时,当年熬夜做的那些案例分析真派上用场了。

花28万读国立台北理工MBA?30岁普通上班族亲测值不值

国立台北理工MBA毕业生现状:30人班级5年后的真实轨迹

,和几位老同学聊起母校国立台北理工的MBA课程,大家突然好奇:当年班里那30个人,现在都混成啥样了?借着这股劲儿,我花了半个月时间把老同学近况摸了个底儿掉。结果发现,这群人的路子比夜市小吃摊还花样百出。

一、"自己当老板"的占了三分之一

班里最扎眼的要数那10个创业的。阿伟在士林夜市旁边开了家文创咖啡馆,把台湾茶和北欧家具混搭,去年还在松山开了分店;丽娟更绝,带着团队做宠物智能项圈,去年拿了日本风投。不过也有踩坑的——大雄搞生鲜配送赔了200多万新台币,现在转行做餐饮咨询。这波人里,活得滋润的有个共同点:创业前都在相关行业干过3年以上。

二、企业里的"隐形高手"们

有14个人选择继续当上班族。比较有意思的是,当初成绩中游的小林,现在成了某科技公司的采购总监。他说读MBA时学的成本核算模型,现在谈供应商价码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。还有当初总坐后排打瞌睡的阿杰,现在管着50多人的营销团队,他说上课时教授讲的"消费者行为“套儿”",现在天天拿来给新人洗脑。

三、不按套路出牌的"斜杠青年"

剩下6个人完全不走寻常路。班花美玲跑去花莲开民宿,把MBA学的财务知识用来管客房定价;学霸志明辞职当自由插画师,在帮出版社画商管类绘本。最让人掉下巴的是阿德,这个当年PPT做得最烂的家伙,现在成了职业电竞战队经理,用SWOT分析来排兵布阵。

四、那些继续折腾的人

班里还有3个"永动机"。阿豪读完MBA又去攻读了AI博士,现在在搞智能仓储;静雯五年间换了四家公司,从快消品跳到区块链;最猛的是阿凯,白天在银行当主管,晚上在师大夜市摆摊卖卤味,他说这叫"对冲人生风险"。

看着这些老同学的朋友圈,发现个有趣现象:当年课堂上学的东西,有人用来开公司,有人拿来管团队,还有人用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。要说MBA文凭到底值不值,阿杰说得实在:"就像买把瑞士军刀,有人拿来开红酒,有人用来修自行车,关键看你怎么使唤它。"

相关文章

Copyright © 2025 国际MBA招生网 版权所有

辽ICP备2022001038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