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
当前位置: 免联考国际mba > mba院校库 > 共生国际大学mba > 报考常识

花15万读共生国际MBA值不值?

来源:免联考国际mba 2025-04-12 12:55:37 分享

不少职场人私信问我,"共生国际大学的MBA学费要15万,到底值不值?"作为一个帮朋友做过多次学历规划的人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事儿。

先说课程特色。他们的MBA主打"实战派",比如有个"企业诊断"课,学员要分组给真实企业做咨询方案。我认识一个做快消品的学员,就是通过这个项目对接上了连锁超市的资源。不过要注意,这里不教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,更适合想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者。

再说师资配置。教战略管理的老师是带过跨国并购案的实战派,去年有个学员用课堂学的谈判技巧,硬是把供应商价格砍下来18%。但如果你想要学术界大牛,这儿可能不如传统名校。

关于大家最关心的"回本"问题,我调查了23届毕业生数据,

制造业中层管理者,读完后跳槽涨薪40%

自主创业者通过校友会拿到天使投资

也有金融从业者反馈,证书在国企评职称时差点被卡

这里有个关键点,该校在东南亚认可度高,有学员靠这个跳槽到新加坡公司。但如果是想进国内央企总部,可能还得掂量掂量。

建议三类人重点考虑,

1. 外贸企业中层,需要国际化视野

2. 家族企业接班人,急需管理方法论

3. 想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创业者

报名前一定问清楚两个事,

① 论文答辩要不要去校本部

② 留服认证的最新政策

去年就有学员因为疫情没出去做认证,差点耽误升职。

15万的学费值不值,关键看你要什么。要是冲着名校光环就算了,但如果是想实打实学本事、拓资源,这个项目确实有独到之处。就像我常说的,"适合的才是最好的,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。"

花15万读共生国际MBA值不值?

在职MBA别上当攻略,这些细节千万别忽略

一、别光看排名,先想清楚“你要啥”

很多人一开口就问,“哪个学校的MBA排名高?”但说实话,排名这事儿水分不小,尤其某些榜单背后可能有商业合作。与其盲目追排名,不如先问自己,读MBA到底图什么?

比如,你如果是技术岗想转管理,那重点看课程里有没有实战案例分析、团队协作训练;如果你单纯为了扩大朋友圈子,就得关注校友圈的质量——别光听招生老师吹牛,直接找在读学生打听,或者混进校友群观察大家的活跃度。

小技巧,上学校官网查课程大纲,对比和你需求的匹配度。如果全是理论课,或者讲师都是学术派没企业经验,慎选!

二、学费不是越贵越好,警惕“低价陷阱”

在职MBA的学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,但贵≠靠谱。有的项目打着“低价促销”的旗号,实际上压缩课时、找兼职讲师凑数,结课随便发个证糊弄人。反过来,也有些机构故意抬高价格,包装成“高端精英班”,结果内容和普通班没区别。

“防坑”方法

1. 算性价比,对比每学时的价格(总学费÷总课时),同时看课程是否包含实践项目、企业参访等附加服务。

2. 分期付款,正规机构通常支持分期,如果对方要求一次性付全款,大概率有问题。

3. 试听再决定,大部分靠谱项目允许试听1-2节课,感受下老师水平和课堂氛围。

三、小心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课程设置

某些项目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,“名师授课”“前沿商业课”,结果开学后发现,讲的都是十年前的老案例,老师照本宣科。更坑的是,有些课程名字高大上,比如“数字化转型战略”,实际内容就是基础Excel操作,纯属浪费时间。

怎么判断课程质量?

直接问教务,“能不能提供上一届的课程表+课件片段?”

看师资背景,优先选有企业高管经历的老师,比如某老师曾任500强HR总监,这种人的实战经验比纯教授强得多。

查课程更新频率,商业环境变化快,如果课程大纲三年没变过,赶紧绕道。

四、别高估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

在职MBA最大的挑战不是课程难度,而是平衡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很多人报名时信心满满,“一周上两节课而已,没问题!”结果碰上项目加班、家里有事,马上跟不上进度,说一千,道一万要么挂科,要么拖延毕业。

真实案例,朋友老李报了某名校MBA,头两个月还能坚持,后来公司派他负责新项目,周末全加班,只能翘课。说一千,道一万补考费交了快一万,差点没毕业。

建议

选课时优先挑弹性学制(比如2-4年内修完学分即可)。

避开“周末连续上课8小时”的变态安排,这种强度一般人扛不住。

提前和公司沟通,尽量争取学习时间(比如申请调休)。

五、警惕“隐形收费”,合同一定抠细节

学费只是明面上的开支,有些机构还会收教材费、考试费、论文指导费,甚至毕业典礼还要另交场地费。报名前一定要确认费用清单,把“所有收费项目写进合同”。

曾经有学员爆料,某机构中途要求加收“企业参访费”5000元,理由是“合作企业临时涨价”。实际上,这些参访就是走马观花,纯粹为了捞钱。

六、校友资源≠微信加好友

很多机构把“校友资源”当卖点,但事实上,除非你是清北复交级别的名校,大部分普通MBA的校友群活跃度很低。所谓的“校友互助”可能仅限于朋友圈点赞。

真正有用的资源

定期举办的行业沙龙(能见到企业老板的那种)。

往届学生的就业去向(官网可查)。

学校合作的实习/内推机会。

选在职MBA得像找对象——合适比光环重要。多对比、多打听,捂住钱包,找准需求,才能不踩雷!

上一篇: 读共生国际MBA算啥学历?

下一篇: 没有了!

相关文章

Copyright © 2025 国际MBA招生网 版权所有

辽ICP备2022001038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