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保罗MBA申请,这三点别踩雷
来源:免联考国际mba 2025-03-06 17:32:19 分享
最近收到不少朋友私信问圣保罗大学MBA的具体要求,今天就结合近两年的申请数据和真实案例,给大家说点实在的。首先明确,这个项目特别看重申请者的"实战背景",不是光看分数那么简单。
第一道门槛是工作履历。招生办明确要求3年以上管理层经验,但去年录取的学员里,实际平均工作年限是5.2年。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,虽然只有4年工作经验,但带着团队做到年销过亿,反而PK掉了好几个工作8年的申请者。
第二容易被忽视的是推荐信。别随便找领导签字就完事,去年有个申请者让合作5年的巴西供应商老板写了推荐信,用具体案例说明跨文化管理能力,这可比千篇一律的"工作认真"有说服力多了。
第三关是面试中的隐藏考点。除了常规的职业规划,面试官特别喜欢追问"最近三个月读过什么商业书籍"。有个学员聊到《亚马逊逆向工作法》,不仅分析了书中案例,还结合自己公司做了改进方案,当场就被面试官夸有实操思维。
特别提醒今年想申请的朋友,语言成绩虽然写着雅思6.5就行,但实际录取者平均分是7.2。有个做制造业的朋友考了6次雅思,最后用PTE成绩逆袭成功的案例,说明学校对语言能力的考核确实灵活。
亚马逊逆向工作法
亚马逊的另类打法:把工作流程倒过来想就对了
老话说"磨刀不误砍柴工",但亚马逊这家公司直接把这句话玩出了新花样。他们的工作方法就像倒着拼拼图——先想清楚最终要呈现什么画面,再一块块找需要的零件。这种逆向思维不仅让亚马逊从线上书店变身商业巨头,还给普通人的工作方式带来不少启发。
一、先画图纸再盖楼
普通公司做项目,往往是先组团队、定计划,然后边做边调整。亚马逊偏不这么干,他们的产品经理得先写新闻稿。没错,就是产品还没影儿的时候,先模拟产品上市时要发布的新闻通稿。这份稿子必须写清楚:这东西解决了什么问题?用户凭什么买账?和竞品比强在哪?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,就像咱家里装修。普通做法是找装修队商量怎么改,亚马逊的做法是先写个"新家入住体验报告",把每个房间的功能、用到的黑科技、邻居看了直眼红的细节都描述清楚,再按这个理想效果反推施工方案。
二、用客户抱怨当攻略针
亚马逊开会时总会在旁边放把空椅子,这把椅子代表"客户本人"。他们有个死规矩:所有决策必须对椅子上的人有利。客服接到的投诉电话录音,可能直接变成下周产品改进会的讨论素材。
就像小区门口水果店老板,发现大家总抱怨果篮不新鲜,干脆把当天没卖完的水果做成平价拼盘。这种"问题即机会"的思维,亚马逊用得炉火纯青。他们的算法推荐、一键下单这些发明,全是盯着用户不方便的地方死磕出来的。
三、小步快跑代替大包大揽
传统企业喜欢搞三年规划,亚马逊偏要"每周上新"。他们开发新功能就像手机系统更新,先推测试版看看用户反馈。Prime会员服务刚开始就是个简单的包邮计划,后来像滚雪球一样加上了视频、音乐、电子书各种福利,现在成了拴住用户的王牌。
这种玩法就像夜市摆摊卖小吃。老板不会一次性研发二十种新品,而是先试卖三五种,看哪个卖得好就重点做,卖不动的立马撤掉。既省成本又能快速摸准顾客胃口。
四、数据说话不扯皮
亚马逊开会不用PPT已经是公开的秘密,他们要求所有人先默读六页纸的文档。这种方法虽然开始有点反人性,但确实能避免"PPT美学"带来的决策偏差。所有提案必须有真实数据支撑,不能光讲情怀画大饼。
好比菜市场大妈进货,不会因为"我觉得"西瓜好卖就囤一车,而是翻出去年的销售记录,看看啥时候涨价、啥品种损耗小。用真实数字代替主观猜测,这才是实打实的生意经。
五、把员工当内部用户
亚马逊有个神奇的规定:所有技术团队必须把自己的服务当产品来运营,其他部门要用也得走内部采购流程。这就逼着每个部门都得做出别人愿意"买单"的东西,形成良性竞争。
就像大公司里的食堂承包制,如果饭菜难吃,员工就会用脚投票去隔壁餐馆。这种内部市场化机制,让亚马逊避免了机构臃肿、人浮于事的毛病,始终保持创业公司的敏捷度。
这种逆向工作法最妙的地方,在于把"不确定"变成了前进燃料。就像玩闯关游戏,普通玩家跟着系统提示走,高手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看通关条件,然后倒推回来找最佳路线。普通人上班做事,不妨试试先把成功场景具象化——假如这事干成了,别人会怎么夸?用户会怎么用?把这些画面刻在脑子里,再回头解决眼前的障碍,可能就会发现原本觉得难如登天的事,其实早就有现成的解决办法。
Copyright © 2025 国际MBA招生网 版权所有
辽ICP备2022001038号-3